导入数据...
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盐资源的早期利用与传说
[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07年10月31日
  查看:241
  来源: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

一、夙沙煮盐
    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记载是海盐。古籍记载,炎帝(一说神农氏)时的诸侯夙沙氏,在山东胶东一带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夙沙煮盐”。夙沙煮盐是我国海盐业的开端,因而夙沙氏被视为我国海盐的创始人。
二、黄帝、炎帝与蚩尤为盐而战
    据传,炎帝与黄帝为了争夺古代盛产池盐的山西解池,双方在阪泉(阪泉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打了三次大仗。最后,黄帝收服了炎帝,炎帝的部族并入黄帝部族,黄帝取代炎帝成为华夏众部落的首领。此战号称“中华第一战”。炎黄部族为争夺池盐而战,为争夺池盐而统一,成为中原地带最强大的部落联盟,也成为中华民族的雏形。后来黄帝又在解池附近战炎帝、并活擒蚩尤。这正是氏族时代东方部落争夺盐池资源的真实写照,足见盐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盐湖女神
    在我国西藏地区,人们对盐和盐湖之神有着普遍景仰与崇拜。广大藏区的食盐主要来自藏北盐湖区,人们要成群结队、长途跋涉,才能运回他们视为生命的盐。驮盐队从古至1998年最后消失,都是由男人组成,而且在整个驮运过程中不准接近女人,因为传说中的盐湖之神是女性,见了女人会妒忌而发怒。在驮盐人装满盐袋、踏上归程之前,要对盐湖女神祈祷拜别,称盐湖女神为母亲,并在湖边塔形玛尼堆上供奉糌粑或面团以及酥油,然后投在盐湖里,以感恩盐湖母亲和祈求平安。
四、黑牛井
    据《康熙黑盐井志》记载,云南禄丰县古时有一个名叫李阿召的彝族女性,放牧时发现一头老黑牛食饱后总跑到一水池喝水,觉得好奇,就尝了尝池水,发现是咸的,人民便在此打井吸卤晒盐。为了纪念黑牛的“历史功绩”,人们称之为“黑牛井”,“黑井”由此成为举国闻名的“千年盐业古镇”。李阿召也成为黑井人历代侍奉的女龙王,在撒马坪塑有她的石雕像。
五、四川自贡市的盐神——梅泽
    晋太康时期,夷人梅泽狩猎时,因为几乎每天在同一个地点打到舔吃咸土的鹿子而发现了盐泉,便在该地安家打井,汲卤熬盐,并教会当地人们最初、最简单的原始煮盐技术。梅泽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自贡盐业的鼻祖,在自贡富顺修了井神庙,供奉他为井神。清道光时期,盐商们集资,将井神庙迁到了自流井盐场。
六、四川盐源县纳西族的盐神——开山姥姥
    相传在古代,四川盐源县有一位纳西族少女在牧羊时,发现一群白鹿在一池水边饮水,而她的羊也喜欢饮此池之水,她好奇地尝了一下池水,发现是咸的,告诉村民后,人们便在此掘井、提水、煎煮得盐。后来人们把这位发现盐水的少女称为“开山姥姥”、“天井娘娘”。今在四川盐源县有一座“开井娘娘”庙,煮盐和贩盐之人都常到那里供奉祭祀。在自贡自流井沙湾处也有一尊牧羊女的雕像,向人们诉说着这个美丽的故事。
七、大公井与贡井
    大公井是南北朝末期凿成的大口径卤井,被誉为天下第一古盐卤井。据传其井位在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河街子东岳庙菩萨塑像下(今贡井街河街子居委会44号),后庙宇被拆,现已作民居,井位便在一居民的床下。
    唐代以前,大公井已颇有名气,成为与富义井(今四川富顺境内)交相辉映的著名盐井。唐武德元年于公井镇置荣州,改镇为公井县。后周时期(951-96O)公井县曾包括自流井地区。
公井后易名贡,传说是因为大公井所产之盐,色白味佳,曾供宫廷食用,成为朝廷贡品,故“公井”被“贡井”取代。明嘉靖年间,曾任礼部郎中的进士熊过,在其所撰的《吴方泉墓志铭》中,曾有“贡井地属荣州而畛于富顺”的记载,说明贡井之名在明代已经出现。
八、自流井
    自流井是位于四川省自贡市釜溪河西岸火井沱一带的盐井群。因其“井水自然流出,非人力契凿所成”而得名。据史载,在明朝嘉靖年间,因原富顺邓井关一带的主要生产井坍塌废弃,而需开新井赔旧课,人们便在今富顺县城以西90余里的荣溪水滨(火井沱一带)开凿了以一口自流古井为代表的新盐井,并把“自流井”作为这一地区盐井群的称谓。明末清初,该地盐业发展迅速,至清代咸、同年间进入鼎盛时期,盐井达900余眼,而且气卤兼优,“富庶甲于蜀中”,成为“川省精华之地”。前清时,该地商业极为繁盛,盐号林立,商贾摩肩接踵,每当夕阳西下,粉黛笙歌,洋洋盈耳。“自流井”也逐渐演化为这一地区的名称。

【编辑: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