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参观了来凤县“酉水古镇百福寺”,了解到了“卯洞”及其土司历史。
到达县城时,已经是晚上七点多。我们突然看到天边升起一轮皓月,立即停车照相。月亮很大很圆,刚出山时,是猩红色的,有些腼腆,慢慢升起后,变得明亮大方起来,那满天的星星,只好在耀眼的光辉后面藏躲。此时我们才想起,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四,明天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
我们在车上就确定了目标,直奔“盐街”。其实,我们下午路过县城时,就已经打听到了,“盐街”就在解放路上。
解放路是古盐道进入县城的第一条街,从街道的狭窄上分析,可能就是来风县城的“老场”。街道上车辆行人熙熙攘攘,十分拥挤,两边摆摊设点密密麻麻,铺满了整条街,交通管制甚为凌乱,或者说没有什么管制。我们的车在街道上行走特别慢,但还是发生小擦挂。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条老街生意红火。
我们把车停在街边的一处空地上,就立即进入盐街。在街口处,我们打听到有一位来自于渝东北忠县石宝寨的老乡谭少阳。这位老乡已经七十八岁,他没有走过盐道,但是见证了爷爷谭仪亭创立来凤县盐业的辉煌。
原来,谭仪亭是当时的四川忠县石宝寨人,长大后背锅巴盐到来凤,在一家姓王的盐店当店小二,店主人见他可怜,加之身体壮实,吃苦耐劳,便招他入赘,后来把盐店生意交给他打理。抗战期间,谭仪亭的堂兄,一位忠县籍军人驻守来凤,时任团长。在这位团长的鼎力相助下,谭仪亭盐生意越做越大,红火时,有上百人专门为他家背盐,派出多个带捎押运。谭仪亭也因此担任过湖北省盐业公司董事长,成为湖北省盐业巨头。然而,谭仪亭眼红盐巴贸易带来的高额利润,违背盐巴专卖禁令,贩起了私盐,被判入狱。从此家道中落,父亲谭和新则以教书为业。
谭少阳回忆,抗日战争时期,从四川来的盐巴,都是交到他爷爷经营的盐店。他家有十余间盐铺,几乎占据了半条街,盐铺后面进深很长,都是仓库,专门存储盐巴。
据谭少阳介绍,来凤原本就是湖北西大门,货物集散地,常走的生意,西七百二十里,四川万县,东七百二十里,洞庭湖常德。谭家的盐巴,转手批发到附近咸丰、桑植、大庸、花垣、保靖等地,最远的用船运,从官渡口牛码头上小船,运到卯洞百福司,转大船,运到洞庭湖常德。
我加了老人的微信,通过老人的一段视频知道了这条街原来叫“蕉街”,因为这里芭蕉树多,后来因为盐巴贸易兴盛,改为盐街。最先的盐街很窄,只有两三米宽,老人犹记得,节日放烟花爆竹,那竹竿从对面的街沿石搁到对面屋檐上。后来老街改造,逐渐扩宽。但现在的街道也不宽的,只有七、八米。一百多米的街道尽头处,就是谭少阳讲的牛码头,如今已经看不见了,昔日人声鼎沸的码头,湮没进历史长河,只有那潺潺溪流,仿佛还在向人诉说曾经的故事。
谭少阳老人讲到背老二时直摇头,他告诉我们,当时背老二的都是穷苦农民,长途背运,有的在路途就累死饿死了,下场很悲惨。背到来凤缺斤少两的,还要被官府吊打。背老二有一句歌谣为:“上七下八平十一,多走一步是狗日的。”意思就是背上沉重,上坡走七步,下坡走八步,平地走十一步,就得歇气,多走一步就受不了,很可能会累倒,甚至累死。老人的回忆,也进一步说明背盐汉的凄惨境遇。
采访谭少阳老人一直到九点过,盐街店铺大多已经关门,此时我们才感知到肚子饿了,于是告别老人,找到一处烧烤店,点了饭菜,狼吞虎咽起来。
9月21日,我们离开来凤这座美丽的城市,结束了一段探寻古老盐道之旅。重走巴盐古道,是我们的夙愿,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与责任。我们的后代没有走过这些路,他们的记忆里根本没有这一页,历史文化需要有人接续和传承。随着盐道老人离世,很多口述历史和文化随之消失。所以,已经没有时间容我们等待观望。然世间万物纷繁复杂,历史久远,不可能穷尽盐道上发生的一切事物。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
从家乡西沱出发的陆路盐道,我们匆匆走过,石柱至来凤往返车程达七百九十公里,我们克难奋进。但是,西至四川自贡,东至洞庭湖常德水路,还没有走呢。只希望下一次走盐道,有充足时间,能多听一些老人讲盐道故事,还期望乘船重走水路盐道,去四川自贡,去洞庭湖常德。(未完待续;作者:罗涌;声明:原创首发,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相关链接:
【编辑:宫修建】
四川省自贡市汇兴路学苑街180号四川轻化工大学汇南校区四实验楼9楼 办公电话:0813—5505976、0813—5506135 中心电子邮件: zgywhyj@126.com 版权所有: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 © 2005-2021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管理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