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贡井盐业历史之文化解读(系列文章) 之一:陆游《入荣州境》解读
时间:2009-12-30 00:00:00    来源:自贡市大公井古盐文化旅游景区指挥部    编辑: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
    查看:1116
——从大公井到卓筒井的一段贡井盐史

   

    编者按文题“贡井盐业历史之文化解读”中的“解读”一词出现较晚,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之“解”字条目下收录的38个以“解”子打头的词语中没有“解读”。如果把“解读”理解为“阅读”和“解释”,那么“贡井盐业历史之文化解读”,不排除作者之自我理解和推想。因之,文中涉及的史事和观点不能完全理解为“原汤”的“贡井盐业历史”。

    贡井是自贡市的西城区。贡井人引以为骄傲的是它的盐业历史的悠久,是它的山水旖旎多姿,是它的宜居与长足发展。他们骄傲地称自己的贡井是“上风上水上贡井”。一连三个“上”,有着贡井人许多许多的自豪情结在里边。
    “上”,按字典的解释主要有下面几层意思,而且都合于贡井。
    其一,位置在高处为之“上”。贡井的母亲河是旭水河,旭水东流而下与威远河汇成釜溪河。因为贡井的地势高而自流井地势低,所以贡井人称自流井“河底下”,到自流井称“下河”、“下自流井”,自流井人去贡井称“上贡井”。
    其二,次序排在前谓之“上”。贡井的盐业历史始于东汉末至魏晋时期,少说至北周时便和富世县一样因盐设邑,因为一口大公井而有了公井镇。那时距现在差不多一千四百年,比崛起于明代的自流井早那么七、八百年,后来自贡建市,合“自流井”之 “自”和“贡井”之“贡”称为“自贡”市。所以,贡井又有了“居前”之“上”的资本。
    其三,品质优良亦为之“上”。贡井的天池山一脉丛绿,贮灵毓秀,发育生气;贡井的平桥瀑布之雄踞城中是天下唯一,风生水起;贡井生态优良,农业特点突出,工业从全国著名传统的井矿盐场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型为盐化工、机械重镇,到今天的成功转型,一直一枝独秀。贡井人以此为骄傲,认为自己的家乡山好水好工作基础好,据“上风”,倚“上水”,是谓“上好”的贡井。
    其四,奋发进取、努力争先、不断提高、创新发展,亦谓之“上”。推回去之三、五百年,一、两千年,贡井人包容四海,兼蓄并收,广纳天下财与智,开井卤、创卓筒、用地火,不断改进盐卤生产工艺,那精气神,那进取劲,岂止一个“上”字儿了得!建国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贡井人不断奋进,不断发展,那面貌,一天一个样儿。今天贡井人“文化兴区、工业强区、农业靓区、旅游活区”,三十万人风吼雷霆般扎着劲往前奔,那气儿一天天更旺,那心劲儿一天天更高,那地面儿一天天更靓,“上”心“、上”劲、“上”进得可欢呢!
所以说贡井是“上风上水”的“上贡井”。
    但“上”字儿还有一说,便是追溯源头,探寻根本。今天的贡井,从两千年前走来,他怎样走过这漫长的历史?他沉淀积累给后人什么精神财富?他昭示启迪我们哪些经验?他提供给我们什么借鉴?我们这篇文章里取这一层“上”意,不妨“上”溯他以千年,给贡井来一个文化历史的解构,还贡井在千年盐都历史进程中一个准确的地位。 

                   之一:陆游《入荣州境》解读 
                          ——从大公井到卓筒井的一段贡井盐史

    公元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秋天。陆游奉诏由崇庆府(唐崇州,今崇州市)到绍熙府(唐荣州,今荣县)摄理州政。他经成都南下至资州乘船,沿沱江入富顺监境内,(另一说为经眉州、隆州从井研入荣州),这天一早,又弃舟登岸,改乘牛拉单车,迤逦西来。行至天色将晚,约摸已走了百十来里。此刻 陆游看到眼前一条婉蜒曲折的河水,在布满石滩沙碛的河床中浅浅地吟唱,西北一抹黛色的山影映进溪流中,被流水摇晃成一环一环的彩纹。稍远处,一幅水瀑叮咚叮咚地跌落下横亘河床达二十余丈宽、两三丈高的断崖,溅出霰雾般的水幕。斜阳暖暖地横插进水幕里,幻化出美丽的虹彩。
    溪流北行不远处,只见起伏的山峦间,熬盐的烟雾蒸腾缭绕;提卤的楼架、辘轳耸立在丛竹茂林之间,隐约可见;输卤的竹笕从井位旁的木架上盘旋而下,没入灶房间。号子声、呼喝声、辘轳转动的吱呀声隐隐传来,一片繁忙热闹。官吏驱使盐民的身影、盐民赤膊劳作的身影,在井房、灶房间忙碌出没。夕阳的余辉和井灶吐出的火焰,映得山麓一片红灿灿的。近处溪流边的官道旁,是鳞次栉比的茅舍、民居。炊烟袅袅升起,出没的人影中有盐民,有农妇,也还有学童的身影。拉盐的牛车、载盐的舟船,都歇息下来,准备晚餐。荣州以东九十里的大公井盐场,其富庶繁华,尽入他眼底。陆游知道,此刻他已行近荣溪,只要跨过这条河,就入荣州境,进入公井镇了。
    眼前,公井盐场的繁忙景象,打开了他胸臆中博学卓识的记忆:
    他知道,这个公井镇远在北周武帝时期就设立了,设立的原因,是汉末川西一带陆续开凿出了许多盐井,而这里最早最出名的一口叫大公井,因为盐产量高,盐质也好,声名远扬。经500多年的生产,这口井和离这里东面一百多里远的富世盐井一样,成为四川西南最著名的几口盐井,因而北周武帝时期差不多同时在这两处设立邑制,只不过富世井所在地设为富世县,而这里设为公井镇,行政级别有差而已。他还记得自己读过的唐《元和郡县志》这样记载它:“公井县,西北至荣州九十里,本汉江阳地,属犍为郡。周,武帝于此置公井镇。随,因之。(唐),武德元年于镇置荣州,因镇为公井县。县有盐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县、镇因取为名。”只不过到他所处的南宋时,荣州已改称绍熙府,且西移到荣德县(今荣县),公井县又降为了公井镇而己。
    陆游因政见与朝中重臣有异,被贬出京,流徙各地,入川为官已经多年了。川西井盐,他早有所闻,吟咏井盐的诗词歌赋,他也读了不少。杨雄的《蜀都赋》,说“铜梁金堂,火井龙湫”,就是记汉代西蜀人用地火煎卤熬盐的奇观的。关于四川井盐,更早的记载其实还可推至秦时,蜀守李冰除了在川西岷江上游筑都江堰分流引水,灌溉良田外,还把秦川寻脉采卤的技术带入蜀中,教会了川人寻脉凿井,开采盐卤,煎煮食盐,“免民淡食之苦”,使秦至巴有大宁,蜀有川西,尽其地产,竭其盐利,大大地巩固了后方,丰盈了国库,增强了灭六国,建一统的实力。汉初贾宜的策论《盐铁论》,把盐、铁列为“国之重器”,朝廷最重要的岁入,国计民生最关紧要的矿产资源,建议国家严格管制,专控生产买卖,不得擅入私利,更是秉承了秦以前历朝对盐铁生产高度重视的国策,甚至置盐于铁前,突出了盐产的极为重要的地位。后来,范晔在《后汉书•郡国志》中说地火之用:“取井火还煮井水,每一斗水得四五斗盐”;郭璞在《盐池赋》中说:“饴戎见轸于西邻,火井擅奇乎巴濮”,更是把川西的井盐、井火比作世所罕见的珍宝,让它蒙上了浓重的神秘面纱,烩炙人口几百年。
    到了唐代,陆游最尊敬的大诗人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流寓蜀中时,也极关注川西井盐的生产,这位诗圣的《秦州》诗写道:
    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榾榾,出车日连连;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我何良嗟叹,物理固自然。
    同一朝代而先于他,出身于四川的另一位诗人苏轼,在《诸葛盐井》一诗中也写了川西的井盐:
五行水本咸,安择江与井;如何不相入,此意谁复省?人心固难足,物理偶相逞;犹嫌取未多,井上无闲绠。
    因为有这些学养的累积,陆游入川后也颇关注川西井盐,专程到四川几个产盐地去视察过盐井,如仙井、大宁等地。
    他看到的盐井是用人工挖掘出来的大口浅井,大约宽狭在丈余、几丈至几十丈之间,深也在数丈内。卤水从井底渗出容于井坑中,井沿用一排排梗楠木围傍加固,锁叠成一体,以障其土。用树木搭建三层高的楼架在井口上,楼架顶端固定一组滑轮,导入绳索,两端各系一个木桶,盐工立于架顶,拉拽绳索,空桶下放投入井中去,汲取卤水,带动另一端盛满卤水的木桶出井口升至架顶。又由盐民将桶中卤水倒进大木桶中,再用剖开半幅、剔除竹节的竹笕将卤水笕入一旁的灶房中,用柴火熬制成盐。有的盐井甚至直接用人工下到井坑中,舀起卤水,挑到灶房煎烧。
    在陆游沉思于有关川西井盐的回忆中时,随从执着牛鼻绳,把牛拉单车已经牵上了瀑布石滩。滩上,顺着嵯峨的巨石断崖边,设有一溜儿木柱,木柱上挽着篾绳,拦成一条道儿。牛车便沿着这道儿过滩。溪水从石滩上溅过,从右侧沿石滩边缘跌落下去,跌成一幅飞瀑。牛蹄、车轮在水中辗踏过,溅起汩汩的水泡。虽然深秋水浅瀑小,仍让陆游一阵心悸魄动。车到北岸,随从一扬鞭,住牛背一挥,“啪”地一声,牛一挣,把车拉上了坡岸,陆游终于进入了荣州境,跨上了荣州地界内这四川最著名的大公井盐场。
    他想亲自视察了解一下这里井盐生产的情况。举目四望,瀑布边的官道旁,是一溜的低矮茅檐屋,几个头插银钗的妇女躲在矮墙后,窃窃地偷看这个衣着华贵的官员。叩开一家柴门,迎出一个老者。扫净门前的尘土和落叶,焚一柱清香,老者把他迎进了屋内。陆游向他询问大公井的井制、汲卤方式、熬盐办法,老者一一作答,尽如他早前在仙井、大宁看到的大口浅井一样。问起农事,老人告诉他,秋冬之际,正是盐井收熬盐的薪茅最急的时候,农人都入山砍斫薪茅,卖给盐场,换几个闲钱,年根好置换衣袜,所以还没来得及播种小麦。
    接着话锋一转,老人告诉陆游:我们这里近几十年新开的盐井,与古大公井有所不同,可有兴趣看看?说罢,便带陆游到傍近官道最近的一口新井去查看。陆游看那口井,只见井口绝小,仅容一竹,用石圈箍着井口。井口不见楼架,却搭着一架辘轳,有数丈高,辘轳顶端一个滑轮,挽着极长的一根井绳,井绳一头俯伸进井中,另一头挽在一架绞盘车上,两人推动绞盘车,经卧在地面的另一个滑轮,牵引井绳由辘轳顶端从井底提出一根长长的竹筒。一个盐民用铁钩一勾筒底,卤水便从竹筒中哗哗地喷流出来,储入盐桶。一旁的灶民便一桶一桶地将卤水舀起,挑到灶房去熬盐。整个井制、提汲方式竟然与仙井、大宁,也与古大公井等大口井完全不同。陆游大为讶异,问盐民,他们告诉陆游,这种井叫卓筒井,用圆圜的铁刃刀,置木架上,人工踩踏木板,牵引凿刀,一上一下地顿凿地下的岩土凿成的,井深可达百十丈,能汲取更深层的优质盐卤来熬盐。这种井凿井经济,井形牢固,汲卤方便,卤水产量更高,熬出的盐品质更好,远胜过用旧法开凿熬制的井盐!
    陆游任荣州摄理,只不过短短七十天,最开眼界的便是这第一天刚入荣州时在公井镇盐场视察卓筒井了!所以他在荣州咏成的诗稿,第一首《入荣州境》便记这件事情:
    一起一伏黄茅岗,崔嵬破丘狐兔藏;炯炯寒日清无光,单车终日行羊肠。村落聚看如惊尘,亦有银钗伏短墙;黄旗翻翻鼓其镗,画角呜咽吹斜阳。长筒汲井熬霜雪,辘轳伊呀官道旁;渺然孤城天一方,传者或云古夜郎.其民简朴士甚良,千里郁为诗书乡;闭阁扫地梦清香,老人处处是道场。
    而且因为印象强烈,匆匆速记当时的情景,这首诗竟不遑谐调格律,以古风体直述其事。这在长于律诗,尤擅填词的陆游诗词作品中,实不多见了。
    后来他又写一首《晚登横溪阁诗》,专门描述盐事与农事争时节的矛盾:
    荦确坡头筇竹枝,西临村上立多时;卖蔬市近还家早,煮井人忙下麦迟。病客情怀常怯酒,山城老景尽供诗;晚来试问愁多少,只许高楼横笛吹。
    他还专门自注:“荣州多盐井,秋冬收薪茅最急”。而且在他晚年辑录自己学问见闻的集子《老学庵笔记》中,就这两首荣州井盐的诗,特别介绍说:“蜀食井盐,如仙井、大宁,犹是大穴。若荣州,则井绝小,仅容一竹,真海眼也”。
    古人诗文简约,而又比较轻工商,象陆游这样的文人、官吏,关注、重视到井盐生产,已属非常不易了。但即使如此,他其实对卓筒井的介绍远远未尽其详。
    卓筒井其实是中国盐业凿井技术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发明。
    在发明卓筒井之前,西蜀的盐井其实不太象井,而更象一个大池,寻到盐脉后,要耗费极大的人工,挖掘一个“大井”,宽往往至丈余几丈或数十丈,而深一般又仅及数丈,因而只能汲取地表浅层的盐卤。浅层盐卤本身量小,而又含地表水分重,加之池大口敞,天雨难避,至卤水更淡,至烧煎耗火极高,因此,生产效率低下。这种耗工费时,卤淡水重,烧煎费薪的井,从先秦到宋朝中叶,一至延续开凿采卤熬盐了千余年。今贡井的大公井,原富顺的富世井,以前便都是这样的井。
    唐《元和郡县志》说“县有盐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所指之地就是贡井今天的河街一带。河街44号的原东岳庙内东岳菩萨位下,便是古大公井的井址。河街在贡井区贡井街的末端,起自中桥,沿旭水河西岸的一级台地逶迤北行,至金流井,长不到两公里地,宽不过百米,这一线便叫河街。这里是自贡最早开凿盐井,生产井盐的工场密集之地。想一想,不到两公里的这个极狭窄的地带一溜儿地排开十数口大口浅井,口口井都数丈、数十丈宽狭,几丈深,楼架高耸、辘轳吱呀,一群群的盐民——官奴们、流民们在官吏的呼喝驱使下,开挖卤池,提汲卤水,输送卤液。不断坍塌的井岸卤水池边,麕集了大群的工人在用栏木加固边栏。而卤井附近则密密地排开一列列的灶房,堆满一堆堆如山一般高的薪茅,灶民在烟薰火燎中熬制食盐,分装盐产品,搬运盐篓,户头在栅门外称量收购山民砍伐送来的柴薪。烟火蒸腾,水雾缭绕。而山麓水滨则是盐民住宿的工棚,官吏设置的衙署,储存盐斤的仓库,逐利而来的商贩,纷纷开设的茶馆、酒馆,供贩运购买盐品的商人歇脚打尖住宿的旅店。还有舟系水滨,船行险滩。背纤的船夫,撑船的船民,号子声声,应合着井场里辘轳的吱呀,盐工的号子……该是多么繁忙热闹的一片景象!而延续多年已久的大口井盐场,在陆游视察前约百十年间——大约北宋庆历年间,悄然发生了一场历史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就文字所保存的资料,最早在西蜀。出自四川的文豪苏东坡这样描述它:
    “自庆历、皇祐以来,蜀始创筒井,用圜刃凿山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入井七、八丈,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进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无所不知。”
    这段文字中,苏老先生就卓筒井的开凿、护井、汲卤、井口大小、井深、产卤量都作了相当细致的描述,字里行间其实隐含着与传统大口井对比,以彰显其先进性、优越性。但是他没有指出卓筒井的具体地理位置。
    而大约一百年后的陆游则明白地补充了这一点,他说:“蜀食井盐,如仙井(川西临邛一带);大宁(川东今重庆大宁河),犹是大穴,若荣州,则井绝小,仅容一竹,真海眼也。”这段话告诉我们卓筒井的最早出现地在荣州——应当就是荣州以西九十里地的大公井盐场——今天自贡市贡井区平桥瀑布北岸,老街河街一带。至少陆游亲自考察的第一口卓筒井在这里。
    而与苏轼同期的文同,早在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在其奏章中便称嘉州、荣州卓筒井开凿“甚密,彼处亦皆有此似卓筒盐井者颇多,相去不远,三二十里,连溪接谷,灶居鳞次”,“若荣隆等十七州所煎,皆卓筒小井”。这一时间,恰恰早于陆游出任荣州探访公井盐场卓筒井102年。证明了荣州之大公井盐场在陆游到达前百余年的北宋熙宁五年前便卓筒井“开凿甚密”了,的确是卓筒井的原生地之一。
    因此,贡井老街河街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大口浅井制盐工场之一,也是卓筒井最早开凿生产的地区之一。史证凿凿,无以置疑焉!
    卓筒井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定位,经洋人李约瑟先生论定,现在尽人皆知:它是世界上发明最早、技术最先进的深井钻凿技术,现在叫作“顿钻”,现代石油、天然气钻凿技术之父,被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于今天能源时代的开启居功甚伟,这里就不再赘述。而贡井的盐业生产历史,却因此技术的推广和采用,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再次步入辉煌。由宋初的一度衰败,一跃而至熙宁以后的蓬勃发展,荣州盐场也因此成为四川举足轻重的主要盐场之一。历明、清至民国中叶抗日战争时期,竟成为中国最大的井矿盐盐场——富义盐厂(富荣盐场——自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此一后话,恐怕是苏东坡先生、陆游先生都不会料及的吧。

20091230101534379[1].jpg
        

 

 

 

 

                                                        凿卓筒井 

 

 

 

 


                                                        20091230101445406[1].jpg

        

 

 

 

 

 

 

                                             古盐场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