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自 贡 的 牌 坊
[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08年5月19日
  查看:318
  来源:宋光辉

历史:桑田沧海话当年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牌坊最早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牌坊对于研究古代人文历史、等级制度、敬老制度、贞操观念、民俗民风等,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牌坊作为纪念性质建筑艺术,造型娟秀精巧,形式多种多样,是古代建筑艺术与绘画、书法、雕刻艺术的综合体现,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对于牌坊这种建筑形式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衡门、坊门、棂星门和阙。
    一、源自于衡门
    衡门就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 ,称为“衡门”。《诗经•小雅•衡门》即言:“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二、脱胎于坊门
    从春秋战国到唐代,城市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在唐代称为“坊”。“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后来老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三、定型于棂星门
    棂星门是祭祀灵星的祠庙前安装的有窗棂的门,从宋代开始被用于文庙、道观、陵墓等庄重场合的正门,起标识作用。
    四、完善于与阙的结合
    阙是中国古代用于标志建筑群入口的建筑物,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造型优美、气势壮观,常见于城池、宫殿、宅第、祀庙和陵墓之前。用以显示威严和供守望之用,后逐渐演变为显示门第、区别尊卑、崇尚礼仪的装饰性建筑。一种阙是独立的双阙,双阙之间不设门,上覆屋顶,这种独立的双阙到唐宋时仅用于陵墓,以后就不再用了;另一种是门、阙合一的阙,既在双阙之间连以单层乃至三层檐的门楼。此类阙经宋元的演变,将阙精美的楼顶与棂星门坊门相结合,使无顶的坊门演变成了有瑰丽楼顶的屋宇式牌楼。
    汉唐时期里坊内出了好人好事,便把他的事迹和名字写出来,张贴在坊门之上,以资表扬和表示尊敬。后来干脆把受表彰的人和事刻在坊上,于是就形成了专门旌表的牌坊。
牌坊按建筑样式和风格分南、北两大派。南派牌坊秀丽精巧,尤其是徽、苏、桂式牌楼,高挑的檐角显得淑女气十足;北派牌坊大多为宫廷建筑,显得凝重粗犷。依据使用不同材质建造,牌坊可分为石坊、砖坊、木坊等。若按名称区分类别则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门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百岁寿庆牌坊、历史纪念牌坊、学宫书院牌坊、文庙武庙牌坊、衙署府第牌坊、地名牌坊、会馆商肆牌坊、陵墓祠庙牌坊、寺庙牌坊、名胜古迹牌坊等。另外据其功能作用划分,牌坊还可分为褒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思、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内容。
    在过去,牌坊修建的位置大多选择在横跨街巷道路、桥梁津渡之上,坛庙寺观、陵墓祠堂以及风景园林等入口之处,现在大安凉高山街上的两座牌坊,过去就是从大坟堡到大山铺的大路从下边经过,光大街双牌坊也是位于光大街到沙湾的大路上。
    自宋代至清初的数百年间,牌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从开始的冲天牌坊到屋宇式牌楼,再由两者结合而形成冲天牌楼。
    牌坊的构造由坊楼、坊顶、坊额、坊眼、副额、抱鼓石、坊柱等组成。牌坊上的坊眼注明牌坊是为谁、为什么事、由谁在什么时候建造等内容,副额、坊柱上的对联等文字内容是对主题的补充。这些文字,是中国封建社会人们的人生理念及封建礼教、传统道德观念的集中表现。
    在古代立牌坊被看作一个家族或地方莫大的殊荣,因此,立牌坊也有严格的规定限制和等级区分。功名坊,经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由官方出资修建;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功德牌坊,经地官府审查核实后逐级呈报,由皇帝审查恩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赠。在等级划分上,帝王神庙、陵寝可用“六柱五间十一楼”,一般臣民最多只能建“四柱三间七楼。
    自贡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而牌坊也是自贡众多历史遗迹中弥足珍贵的古代建筑之一,根据资料显示和民间走访掌握的情况来看,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自贡市市区及其周边就有牌坊上百座,并且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如象地处大安大高路的阮氏墓神道坊、富顺玛瑙山的陈锡鬯德政坊、大安李白河回龙桥记事坊等,都是非常珍贵的具有史料价值的历史建筑。
    在今天的彩灯公园内(自贡慧生公园)曾经有座独特的红石牌坊,堪称为被遗忘的牌坊,她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自贡市一段不平凡的史实。抗日战争中期,地处西南大后方的自贡,由于盐业生产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了日本飞机轰炸的目标,当此时,为保护城市建筑和百姓生命财产安全,自贡市各界成立了义务消防队,由当时的主要盐商联络组织,队员皆各阶层爱国热心、身强体壮之士,经报名筛选组成。

    1941年秋,日本飞机轰炸自贡,新街(假日广场)、河街(原滨江路)即成火海。当此关头,不待敌机飞走,消防队员未等令下,奋勇扑救,救出不少老弱妇孺,并开辟出几条灭火通道,使六厂坝(今同兴路)、正街(今温州商城)等几条毗邻街道,免遭灾燹。而在紧接而来的日机地二次空袭如雨的机枪声中,几十名正在灭火的消防队员,壮烈牺牲了。
    次年,为了纪念牺牲的义务消防队员,自贡市民自发集资,在今天的彩灯公园(原慧生公园)内,紧邻水榭隔桥建立一座四柱三间纪念牌坊,上刻死难者全部姓名。牌坊用红色花岗石砌成,磨刻精美,文字工楷凝重。最高中门内空高仅一米六左右,其余二门更低,游人经过必然低头方能得入,据说寓意人人“入门叩首默哀”之意,年年在空难这一天,都有市民来此燃纸谟拜,涕泗湿地,哀声恻人。非常可惜的是,此牌坊在1952年被拆除。四一斋朱承义老先生有诗三章为记:
其二
    邦人悼国殇,红石立牌坊。
    时见哀哀者,徘徊水榭旁。 

现状:满目疮痍不忍看
    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坊三百多座,现仍有百余座古牌楼傲然屹立在各景点,北京是目前我国保留牌坊最多的城市。
    解放初期的自贡市市区及周边曾有各式牌坊一百多座,由于城市改造和人为因素破坏,目前市区现仅存牌坊六座,加上两县和郊区,全市总共遗存牌坊也不到二十座。以下是笔者调查掌握的部分牌坊情况: 
序号 名 称 位 置 修建年代
1 阮氏墓神道坊 大安大高路侧 明末
2 谢氏节孝坊 黄家山(东锅技校旁边) 清道光二年(1822)
3 倪氏节孝坊 光大街双牌坊小区 清光绪十三年(1887)
4 宋氏节孝坊 丹桂丽景苑小区 清光绪十三年(1887)
5 张氏节孝坊 凉高山牌坊坝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6 王氏节孝坊 凉高山老街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7 富顺文庙棂星门 富顺正街大南门富顺文庙内 元至元元年、南宋景定五年(1264)
8 回龙桥记事坊 大安李白河回龙寺 嘉庆十二年(1807)
9 通济桥石坊 富顺县琵琶镇清峰村 清嘉庆十九年(1814)
10 石磐寺石坊 富顺中石镇东南垟坪村 明万历十九年
11 邓氏、吴氏节孝坊 富世镇印花庄社区 清光绪四年(1824)
12 范氏节孝坊 富世镇印花庄社区 清咸丰二年建(1852)
13 何氏节孝坊 富世镇印花庄社区 清光绪十年建(1884)
14 黄葛陈氏节孝坊 富顺县东湖镇黄葛街村 清咸丰四年(1854)
15 陈锡鬯德政坊 富顺玛瑙山
16 郭氏节孝坊 富顺童寺镇永丰村石海螺山 清光绪十年(1884)
17 天生寨牌坊 舒坪的磨刀岭牌坊
18 一碗水无线三厂
19 大观桥牌坊 荣县复兴乡
20 名威镇世牌坊 台观乡 
    这些牌坊建造年代多为清代,距今最少都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他们经历了岁月的风雨,历史的沧桑,已经满目疮痍。除富顺文庙的棂星门外,其中犹以大安大高路附近的阮氏墓神道坊规格最高(目前自贡所见唯一的冲天牌楼),年代最为久远,在牌坊后边有一块“大安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脚牌坊’”的石碑,只是不知道“四脚牌坊”的称谓从何而来。
    这些牌坊中,有的被新开发的居民小区包围,沦为孤岛,象丹桂时代家园中的宋氏节孝坊,楼顶飞檐距离小区居民楼不足五米。光大街倪氏节孝坊几乎是紧挨居民楼的窗户,牌坊四周基础被挖空,高出地面两米左右,由于施工震动等原因,牌坊横梁与立柱之间已经出现好几厘米的裂缝。有的被居民作为房屋的一部分在其上随意搭建,大安李白河回龙寺回龙桥石坊,一边楼顶坠落,村民将坊柱直接作为房屋立柱使用,三分之一部份成了房屋建筑的主体。有的干脆当成羊圈鸡舍,镂空的雕刻正好拴上绳子拴羊拴狗,拉上铁丝凉衣晒物。大安大高路附近的阮氏墓神道坊,龙凤结构的镂空挂落就被拴上了铁丝用来晾晒衣物,旁边一个门洞搭上几根木条做成了养羊的圈舍。更有甚者,黄家山谢氏节孝坊的一个门洞直接被改造成了厕所。还有的牌坊被不讲科学、不懂技术的野蛮维修,对牌坊造成了更大的破坏。如大安凉高山的张氏节孝坊就被用水泥涂抹得面目全非。
    笔者经过近一年多时间的调查访问,发现目前整个自贡市的文化遗存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保护的力度远跟不上破坏的速度。一些短视行为的旅游开发、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工业建设、农村建设等,是导致一些文化遗存被破坏的关键,牌坊的处境更是令人担忧。一些已经列为市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坊,其保护措施也是形同虚设。 
措施:补牢而今尚未晚

    根据目前状况,建议有关部门有针对性的对现有牌坊制定不同的保护方案。
    光大街倪氏节孝坊和丹桂丽景苑小区宋氏节孝坊在房产商开发之前,应该说与周边环境是非常协调的,当初如果是开发商能和规划设计部门协调配合,将小区建设与文物保护有机结合,把牌坊作为小区人文景观的一部分充分利用,既美化了环境,提升小区的文化品位,又保护了已经为数不多的历史遗迹,本是对开发商、小区居民和政府都是共同获利的的事情。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将被居民小区包围的牌坊,一些已经发生断裂、威胁安全的牌坊等,异地迁建。
    凉高山的两座牌坊可以考虑与凉高山街整体打造,拆除围逼牌坊周围的现代建筑,恢复从凉高山老街到牌坊坝之间的青石道路,使之成为盐史馆——燊海井——凉高山老街——恐龙馆旅游线上的一个景点。
    大安大高路附近的阮氏墓神道坊更应该重点保护,由于年代久远,石质风化严重,立即排除可能影响牌坊安全的因素,充分利用牌坊与燊海公园毗邻的地缘关系,把保护与燊海公园建设融为一体,将燊海公园大门主入口改设在大高路,恢复阮氏墓神道坊前的神道及雕刻,必将为燊海公园增添一分靓丽。
    另外,借鉴隆昌县牌坊街的经验,恢复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牌坊也是有必要的,向彩灯公园内的“红石牌坊”,釜溪河边法藏寺一则山上的石牌坊等。总之,有关部门对于牌坊的保护应尽快制定方案,科学维修,合理利用。 

前景:新辉璀璨待明天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作为一种特殊而古老的建筑形式,牌坊无疑具有其它建筑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文化和历史价值。牌坊中蕴涵的文化内涵足可以让每一个国人琢磨一辈子。
    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每一座牌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一座牌坊往往汇集各种艺术形式于一身。
    牌坊上的铭文楹联是最好的古典文学教材。牌坊上的对联、款额等,一般都是由有一定声望、学识,或者考取了功名的人来撰文和书写,因而行文优美,水准都较高,即见文字功底,又能领略其书法魅力。李白河回龙桥记事坊上,富顺知县陈嘉祚在嘉庆十二年撰写的记述回龙桥建造经过的文章《创修回龙桥碑铭》,就是一篇优美的韵文。
    丹桂时代家园中的宋氏节孝坊坊柱上镌刻有四幅楹联,其中一联云:
    卅余年金石比坚,养其老抚其孤,不使亡夫嗟乏祀;
    六千里丝纶下慰,嘉尔贞褒尔孝,遂教合族有荣施。
    四十个字,把建造牌坊的背景情况概括得清清楚楚。
    大高路阮氏墓神道坊上的楹联,除了表达墓主人优裕闲适的生活情调,反映古代国人迷信风水,希望死去的祖宗荫及后人的传统观念外,还能隐约看到那条两百多年前从杨家冲一路奔流而来,经过仁和路到龙井再向前汇入釜溪河那条清澈的小溪,其联云:
    地脉有根源,溪环玉带,岭就锦屏,赏不尽青山绿水;
    英灵留福泽,誉为国华,荣徴家瑞,看此后孝子贤孙。
    另外,从该牌坊冲天牌楼式的建造结构、充斥坊额、梁柱的龙凤图案,以及坊眼所题“奉天敕命”题额来看,无不显示出墓主人生前显赫的身世地位,普通百姓是不能使用龙凤图案的,冲天牌楼只有帝王、皇亲国戚才有资格配用。
    在建筑技术方面,这些牌坊都是采用预制构件,分别制作,采用榫铆结构组合安装。雕刻艺术上,几座牌坊虽经风雨剥蚀,损毁严重,但其精美的浅浮雕、高浮雕、镂空图案仍然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充分体现了古代艺术家和工匠们高超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技艺。在有限的空间里,除了雕刻一些常见的传统吉祥图案,工匠们还把节孝故事、戏剧故事、神话人物等内容展现其上,给牌坊注入了更深刻的内涵。
    在有些牌坊上,还附带镌刻了地方政府对牌坊修造的批复“文件”,使我们在今天能够得以了解古代的旌表制度等,光大街倪氏节孝坊上既有时任四川总督的丁宝桢批复的“文件内容”。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城市的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来爱惜和保护,爱护遗存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历史遗迹,就是尊重我们的历史文化。现存牌坊大部分都是在自贡盐业生产较为兴盛的明清两代建造,能够体现一定的盐文化特色。凉高山张氏节孝坊,就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自流井盐业世家“李陶淑堂”第二代首领、三多寨寨长馨田(即李春霖)的继妻张氏去世后,由其子报请朝廷批准,为母修建的节孝坊。
    盐文化的特色和历史,是附着于一些历史遗迹而传递下来的,学会尊重和爱护这些文化遗存,树立爱惜和保护这些文化遗存的良好习惯,同时带动身边的亲人、朋友等,共同爱护家乡优秀的文化遗产,让盐文化的历史风貌能够得以传承,惠及后世。希望大家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好自贡市的牌坊建筑,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编辑: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


(微信扫描分享)